为什么我选择图文,而不是视频,作为长期创作的方向
图文,才是我真正想长期坚持的方向

在当下这个短视频横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说:「做视频吧,传播快,流量大」但我最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创作方式,越来越确信:图文,才是我真正想长期坚持的方向。

这不仅是因为我个人偏好的节奏、表达方式,更是因为在深度内容创作这件事上,图文拥有视频难以替代的结构性优势。
图文的力量,不只是慢,更是深
很少有人会像读书那样反复看一个短视频,除非它极具故事性、知识性或美感「如脱口秀、剧情短片、直观的产品测评」。

很多人说短视频传播效率高,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信息流的一部分,适合一次性消费,而非深度积累。我们刷完一个视频,转头就忘;视频就像一个密封的盒子,就算其中某段内容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想要回顾时也得重新找回原视频、快进定位、转录文字,非常麻烦,你只能打开视频从头看到尾才能找到你想要的信息。
而图文就不一样,你可以用搜索关键词就能定位到内容,或者概览内容:
- 可以随时修改与更新,不需要重新导出、上传;
- 阅读节奏自己掌控,方便做笔记、复制、收藏;
- 支持结构化表达,便于日后检索、整合成册;
- 最重要的是:文字可以促使我去思考、组织和提炼想法。
对于一个希望借助内容来沉淀认知、表达审美和共鸣的创作者来说,图文不是备选项,而是核心。
视频适合获取注意力,图文适合沉淀思考
我并不完全排斥短视频。相反,我意识到它可以成为一种「引子」——用于吸引眼球、传递氛围感,引导真正有兴趣的人进入我的图文内容中。
在这个体系下,我选择:
- 以图文作为主阵地:发布有逻辑、有思考、有故事的内容;
- 以短视频作为视觉钩子:展示氛围、人像、情绪,用一段旁白或者一句话,引导观众深入图文页面;
- 以网站作为内容归档:未来可以搜索、分类、整理,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这样,视频就不再是孤立的内容,而是「门户」,而图文才是「房子」。

图文受众是否更少?是,但更值得
很多人担心图文的受众不如视频广,这点我也考虑过。但当我回到初衷时,发现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视频的传播更广泛,但也更浮于表面,大多数人看完就走。而图文的读者,更可能是那些:
- 真正思考过摄影与表达的人;
- 喜欢慢节奏、重审美、重结构的人;
- 和我一样,感受到当代信息过载的疲惫,渴望深度链接的人。
文字,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是主动性的阅读,多读书的人更擅于思考、总结、分析,是极好的事。换句话说,图文的受众,是被我筛选出来的「同类」。他们或许不多,但一旦建立连接,会非常稳定,甚至可能成为我未来社群、课程或服务的支持者。
真的很想吐槽,我真的很讨厌那种把自己浮夸表情的人头放在视频封面上然后再写上大字号的标题。追逐流量,创造热点,就像五月天在歌曲《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中唱到:歌手追逐销售量,记者追逐点击量,没有谁比谁更善良。
我正在构建的,不是流量池,而是认知共同体
我的目标,不是刷到尽可能多的陌生人,而是构建一个真正理解彼此的人群。
这些人不需要太多,只需要:
- 能被我的文字打动;
- 能在我的照片中看见情绪;
- 能在我记录的节奏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真实」。
他们是我想要服务和陪伴的人,而不是「点赞」数字的堆积。
最后:图文,是我认同的表达方式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像是一种确认,也像是一种约定:
我要坚持用图文,沉淀我对摄影的理解、对表达的思考,以及对这个浮躁世界中少数宁静角落的探索。
如果你也偶尔觉得,信息太快、节奏太乱;如果你也更喜欢思考,而不是一边刷一边忘;欢迎你留下来,我们慢慢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