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成为专注的人

以前,我很喜欢收集那种人们拿着相机,专注于拍摄眼前景象的照片。最初,我以为自己只是迷恋相机设备,或者是喜欢记录时光的浪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我更喜欢的是人们全神贯注地处理事物的样子——比如在图书馆里看书,专心致志地做笔记,或者埋头写作。现在我才明白,我热爱的不仅仅是工具本身,而是人们用心去掌控工具,朝着目标努力的那份专注与投入。

拍摄于 2017 年,和朋友去深圳园博园玩摄影
拍摄于 2013 年,和朋友去看许巍演唱会

难以专注的时代

不知不觉,我已经使用哔哩哔哩十二年了,接触互联网也刚好二十年。从网瘾少年到从事电商行业,屏幕与键盘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亲历了简中互联网的发展,从 1990 年至 2000 年的探索起步,到 2000 年至 2010 年的百花齐放,再到 2010 年至 2020 年的移动互联崛起。进入 2020 年后,「他们」对互联网的全面接管让我再也无法断开网络生活。

在这个短平快的时代,专注成了稀缺品。各大科技公司绞尽脑汁夺取我们的注意力,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长。不仅如此,用户(博主)也在用尽各种「黄金开头三秒」「爆款钩子」等技巧来吸引点击、播放和点赞。这本身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他们谋生的方式。然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停止刷视频、关闭网页却变得异常困难。一眨眼,半天光阴悄然流逝,只留下短暂的满足感,现实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却被搁置,视频中的「知识」也未能转化为行动,甚至被遗忘在收藏夹的深处。

奖赏机制,沉迷成瘾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调控分子,同时也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大脑中存在多条多巴胺通路,其中一条在奖励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驱使我们对某个结果产生欲望或厌恶,进而促使我们去追求或回避。

需要明确的是,多巴胺并非所谓的「快乐分子」,它更像是「获取更多」的驱动力。我们之所以感到愉悦,并非源于已经得到的事物,而是来自于不断「追求更多」的过程。而这种愉悦往往是短暂的,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反复刷新屏幕,持续探索、发现,试图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刺激,以满足内在的渴望。

有人统计了「做一些行为中会分泌多少多巴胺」的排行,数据未经考实,但可大概参考参考。

  1. 撸猫撸狗 (27 单位)
  2. 在田野里散步(43 单位)
  3. 被表扬(51 单位)
  4. 游泳(56 单位)
  5. 滑雪(59 单位)
  6. 看体育比赛(61 单位)
  7. 很美的睡一觉(64 单位)
  8. 洗个热水澡(71 单位)
  9. 发现一个新音乐(75 单位)
  10. 看最喜欢电视节目(76 单位)
  11. 跳舞(80 单位)
  12. 学一些新的东西(82 单位)
  13. 早晨一杯热咖啡(84 单位)
  14. 读完一本书(87 单位)
  15. 变得高效-心流(89 单位)
  16. 帮助他人(90 单位)
  17. 捡到钱(92 单位)
  18. 按摩(93 单位)
  19. 听音乐(96 单位)
  20. 冥想(100 单位)
  21. 挠痒痒(106 单位)
  22. 非常疲倦时入睡(117 单位)
  23. 和朋友玩耍(120 单位)
  24. 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130 单位)
  25. 吃最喜欢的食物(130 单位)
  26. 锻炼(142 单位)
  27. 喝酒(153 单位)
  28. 收到工资(165 单位)
  29. 玩电脑游戏(176 单位)
  30. 非常憋的时候上厕所(179 单位)
  31. 加薪(184 单位)
  32. 通过一个考试(185 单位)
  33. 药品-吗啡(190 单位)
  34. 亲亲(192 单位)
  35. 滚床单(205 单位)
  36. 赢得赌约(210 单位)
  37. 抽烟(220 单位)
  38. 登顶珠峰(223 单位)
  39. 还钱(226 单位)
  40. 和一个人结婚(231 单位)
  41. 男性 gc(240 单位)
  42. 毒品-可卡因(325 单位)
  43. 女性 gc(480 单位)
  44. 彩票中奖(750 单位)
  45. 陷入爱河(760 单位)
  46. 毒品-甲基苯丙胺(1280 单位)

多巴胺还有一个重要机制——阈值。当我们完成一项高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后,往往会对那些分泌较低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比如,打了几场游戏(分泌 176 个单位的多巴胺),此时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就变得异常困难。阅读显得枯燥乏味,而我们只想继续进行能带来更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继续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想让读书变得有趣,关键在于降低多巴胺阈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大脑一段「静止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极其困难。或者通过一些「痛苦」的方式来调节,比如洗冷水澡、跑步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大脑恢复平衡,降低对高刺激的依赖,从而让阅读等低多巴胺活动重新变得可行。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叔本华

这种对「更多」的渴望,源自我们祖先遗留的基因——他们习惯于囤积贝壳、食物,总是不断寻找、收集、储藏。这种行为触发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乐此不疲。然而,这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如今已经从生存的工具,变成了分散专注力的枷锁。

手机不适合专注阅读

手机和 APP 天生不适合从事需要专注的事情。小屏幕让阅读和处理图文内容变得吃力,用手指在屏幕上打字更是低效至极。手机的适用范围本应局限于电话、即时消息、扫码支付、随身音乐、闹钟日历、导航和天气等日常需求。而严肃的阅读、写作、剪辑调色等深度工作仍然离不开电脑(暂时不提纸质媒介),平板也许是勉强的替代,但手机显然不够适合。

拍摄于 2018 年,我的 iPhone se

厂商不断扩大屏幕尺寸,将手机卡在了 6 英寸这个临界点,使其拥有了更大的显示空间。然而,这种尺寸的手机介于传统小屏幕和平板之间,既无法完全胜任阅读和写作等严肃任务,又不失为碎片化娱乐的最佳工具。原本设计为方便生活的手机,如今却成为了消耗专注力的娱乐载体。从根本上来说,手机并不适合承载深度的思考与专注。

几乎快要放弃我所专注的博客

在 2020 年之前,我一直坚持着博客这种载体。从购买域名和服务器,到搭建程序、折腾主题,再到撰写文章和推广,我满怀期待,幻想着有一天身边的人会访问我的博客,阅读我的文字,与我讨论那些有趣的观点。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

拍摄于 2021 年,我的桌面和博客

博客始终像是自娱自乐的存在。身边的人从未在浏览器里输入过我精心挑选的域名。博客上的留言寥寥无几,也只是那几个博客圈的熟人偶尔互动。人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那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新奇又好看。谁还会耐心读枯燥的文字?又有谁会特意打开一个访问都显得麻烦的网站。

渐渐地,我感到心灰意冷。这些平台就像一座座喧嚣的集市,吸引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而我的博客却像一座孤岛,冷清、孤寂,无人问津。

文字更适合专注

我经常怀疑自己是否该放弃电脑端,转而投身移动端。经过这几年的体验,我发现各大平台的移动端阅读体验实在差强人意。如今大众主流平台几乎被短视频占据。不可否认,视频更适合传播,人们不需要滑动屏幕,只需跟随进度条和作者的节奏,就能看完整个内容。

但视频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相比文字,它的阅读效率极低。文字可以一目十行,快速提取重点,而视频即使倍速播放,也需要从头到尾看完才能获取信息。更糟糕的是,现在许多博主为了争取流量和互动,往往会在视频内容中加入大量冗余的「话术」和无意义的铺垫。这种「拖时长」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还大大降低了内容的质量和阅读体验。

文字更适合思考

无论何时,图片的作用始终是在视觉上辅助传递信息,但信息的核心依然是文字。观看图片几乎无需思考,而阅读文字则需要经过大脑的深度处理,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思考。与视频的被动信息接收不同,阅读文字需要主动理解,能够随时停下来思考、做笔记、理清逻辑,加深记忆,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如老话所说:「有些事情很久不做,就会变生疏,脑子都生锈了」这句话背后其实蕴含着科学依据。

当我们学习时,大脑会发生神经可塑性的变化,即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练习得越多,这些连接就越牢固,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效率也随之提高,使我们在踢足球、阅读、绘画等方面不断精进。可以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比作森林中的小径——在没有路的森林中前行十分困难,需要不断开辟道路。而如果经常行走同一条路,路径会变得清晰易行。相反,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植被会重新覆盖,小路会慢慢消失。这与大脑的运作机制如出一辙——当你停止练习某项技能,神经元的连接会逐渐减弱,甚至最终被修剪、移除。这也是为什么整个夏天没有阅读的人,开学后会觉得读书变得困难。

因此,强化神经连接的关键策略就是反复激活。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实践,大脑的通路才能变得更加稳固、高效,帮助我们在各种学习任务上取得更好的进步。

专注实事

当我洗澡、上厕所、散步或跑步时,思维总会变得异常活跃,许多困扰已久的事情,常常能在那短短的十几分钟里豁然开朗。可一旦坐下来,准备记录这些想法时,脑海却突然变得一片空白。接着,习惯性地打开小红书、哔哩哔哩、微信,开始毫无目的地在网络中游荡。

这与我最初使用电脑的习惯密切相关。刚接触电脑和互联网时,「探索新事物」是我的主要目的。我不停地使用搜索引擎,寻找那些有趣、好玩的网站,在一个个页面之间跳转,继续挖掘有趣的帖子。久而久之,每当坐在电脑前,我总会习惯性地开启探索模式,而不是将其作为创作的工具。

但在公司的环境中,情况却截然不同。每天的工作围绕着事务处理,电脑仅仅是一个高效的生产工具,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几乎不会被探索的冲动分散注意力。

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适应。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次次试错,然后继续前进。相比于追逐流量的短视频,或许,静下心来写好博客,才是更值得坚持的长期之计。

集市终有散去的一天,摊位上曾琳琅满目的商品,最终都要被打包收走,人们各回各家。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或许我还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留地。

拍摄于 2021 年,从公司窗口看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