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平台操控你:如何在算法时代保持清醒
今天在博客群聊里陈仓颉分享了一则小红书协议,大概说的是:用户在某书上发布内容后,某书有权以各种方式使用这些内容,包括用于商业目的,而无需额外获得用户的同意或支付报酬。同时,某书也有权代表用户进行维权。
然后就谈到了「我们现在不是用户,而是生产资料」这个话题。正好我也因为这个浮躁的算法和流量时代困扰了好久,不知道是顺着流量做平台喜欢的内容呢还是潜心制作自己喜欢的内容。今天趁着提及,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和大家分享分享我思考之后的决定——不附和平台流量,做自己喜欢的内容,做对身边的朋友、亲人、客户有意义的内容,建立自己小圈子的私域内容,最后才是分享到互联网。
顺便分享一些最近的拍摄
平台的新三样:数据、流量、算法
在平台经济中,传统的生产资料已不是土地、资本或机器,而是三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要素:
- 数据:我们上传的内容、发布的作品,甚至每一次滑动、停留的行为轨迹,都被记录,成为训练 AI 模型、优化推荐系统的「养料」。
- 流量:注意力成了最稀缺的资源。谁能获得浏览、点赞、转发,谁就可能获得更多资源。但流量不是公平分配的,它被平台算法所调配、分发。
- 算法:这套看不见的规则,决定了你看到什么、喜欢什么、甚至成为什么样的人。它塑造了内容,也影响了我们表达与感知的方式。
我是谁?既是创作者,也是被观察的数据
当我在平台发布内容时,是一个创作者;但当我在刷视频、阅读推文、随手点赞时,我又成了一个数据贡献者。我免费「投稿」,但是否被看见并不由我决定。
平台赢得一切,而我只是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产品」。
布鲁斯·施奈尔说得很直接:“不要以为你是 Facebook 的客户——你不是。你就是产品。它的客户是广告商。”
内容设计的终极武器:人性
平台为什么如此有效地吸引注意力?想象你是一个原始人,居住在森林中,最核心的需求其实只有一个:活下来。而要活下来,你必须满足三个递进的子需求:
- 获取食物:吃饱饭才能活下去,这是最原始的本能。
- 对抗危险:你必须有能力对抗风雨、野兽和伤病,具备基本的安全与生存技能。
- 交配繁衍:为了物种延续,也为了群体归属感,你必须拥有伴侣和社会关系。
这三个需求,构成了人性最深层的注意力诱因。而现在的内容平台,正是围绕它们展开内容设计:
- 食物:吃播、美食测评、极致诱人的视觉展示,让人产生强烈代入感与欲望,哪怕只是隔着屏幕干咽口水;
- 异性:性感、好看、会撒娇的网红小姐姐、帅哥博主是流量密码本身,因为吸引配偶是我们的本能;
- 对抗危险:这是最隐蔽、却最广泛的一类,它延展为各种恐惧感的营销,比如:
- 权威话术:“专家说”、“官方提醒”、“某某机构研究发现……”
- 稀缺焦虑:“现在不收藏就晚了”、“限时有效”、“赶紧下架了”
- 反差对比:“你还在用 XXX?聪明人都已经在用 YYY 了”
- 对抗危险:你必须有能力对抗风雨、野兽和伤病,具备基本的安全与生存技能。
- 交配繁衍:为了物种延续,也为了群体归属感,你必须拥有伴侣和社会关系。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在激发我们未知风险的恐惧感——害怕错过、担心落后。
推荐页,是诱饵还是工具?
现在的主流平台,几乎都把「推荐」页设为默认首页。但对我来说,最理想的首页,其实应该是「关注」页——我想看的是那些我主动选择、值得持续关注的账号。
推荐页更像一个集市,适合闲逛,却不该主导生活。我现在很少刷推荐页了。每天晚上会简单看一眼有没有评论回复,再查查资料,然后就关掉。
内容的归宿,是人,不是流量池
自媒体平台很热闹,但也很嘈杂、浮躁。有太多内容为了流量而生,却没有真正的表达、认真打磨的视频,播放量可能还比不上几句上头的段子。内容应该有一个真正的归属。它可以是我的客户、我的朋友、某个与我共鸣的陌生人,而不是算法背后潜在用户。
保有清醒
这篇文章,不是要号召大家退出平台,而是提醒自己,在使用平台的同时,不要被它使用。你可以追求被看见,但更重要的是——被理解。
我的自我保护守则
我们无法完全摆脱平台,但可以设下一些边界,保护自己:
- 限制使用时间:给自己定上限,不让整块时间被吞噬。
- 明确使用目的:是为了查资料?放松?记录生活?不再顺手一刷。
- 只发布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表达也可以是一种练习,但必须是对自己有意义的。
- 不迎合流量不过度制作:如果内容让我感到不舒服,我宁愿不做。
生活应该是自己的,愿你我不为流量消耗生活,而是成为真实的人,用心地活。